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國外遭遇商標搶注的情形屢見不鮮,不少企業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近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Mustang”品牌在國外被他人在先注冊相關中文商標“野馬”,給中國品牌也提了個醒,一旦商標被搶注,無論被搶注企業采取何種措施都將花費較大成本,甚至延緩其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筆者認為,無論是國企還是外企,在拓展國際市場之前必須做好知識產權布局的工作,以防遭受競爭對手的狙擊。企業進軍國外市場應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序推進本國及其它國家或地區的商標注冊申請工作,及時申請注冊與核心品牌對應的外文商標。
商標在國外遭搶注后,一般有3種解決途徑,即贖回商標、放棄市場或更換商標。商標在國外被搶注后,國內企業要想進入該國外市場,要么花重金買回商標權,要么放棄該市場,面對搶注人開出的天價轉讓金和放棄該國外市場的兩難抉擇,企業往往陷入發展困境,多數情形會遭遇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若更換商標則將導致企業為打造該品牌投入的沉淀成本全部歸零,不僅對已有的無形資產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也會影響品牌的國際化發展。
很多品牌在海外遭遇商標搶注糾紛后,往往會處于較為被動的境地,而且由于各國商標制度的差異,在確權糾紛程序成功追索商標權益的難度較大。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更多的是由于品牌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所造成。與其被搶注后花費大力氣舉證證明自己的在先權利以及搶注者的惡意,不如在品牌知名度形成的初期預先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網,使搶注者沒有可乘之機。信息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